首页

首页  >  立德树人  >  正文

丈量山河:地大学子在祖国大地锤炼青春

发表时间:2025-08-26     点击:次     编辑:张冰

地大新闻网讯(通讯员 何清吟 刘睿 马颖川)从长江源头的毫米级坚守,到民族村寨的油茶飘香;从从回迁社区里破解“数字孤岛”的AI代码,到边远地区山田小学点燃的科学火种……2025年暑期,我校6000余名师生行走河山,深入社会肌理,将专业知识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坚实力量,交出“硬核”的青春实践答卷。

海拔4500米的沱沱河畔,寒风刺骨。海洋学院“山海求知”实践团的成员们稳稳地操作着GNSS接收器。这里是长江的源头,他们的任务是为母亲河构建生态监测网络的关键节点。

“高原反应头晕目眩,但数据采集必须精确到毫米!”2024级博士研究生刘正表示。连续5小时,他们在稀薄的空气里屏息凝神,确保每一次信号接收都稳定可靠。

“山海求知”实践队员在沱沱河开展精准测量

同一时间,资源学院“点矿成金 绿护长江”实践团从武汉溯江而上,跨越3400公里,将专业目光投向了长江沿线上那些曾经“伤痕累累”的历史遗留矿山。

在“世界锑都”湖南娄底锡矿山,队员们见证了科技赋能下的“生态魔术”:昔日堆积如山的废渣蜕变为可耕种的净土、曾经因为过度开采而满目疮痍的荒山披上了葱郁的“绿衣”,整个矿区正朝着生态友好的景区华丽转身。“这让我坚信,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真的能和谐共生!”团队成员孟威艳感叹道。

“点矿成金”团队调研“世界锑都”娄底锡矿山

把实验室的科研成果,实实在在转化为破解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利器,是青年开展社会实践的应有之义。

在武汉市左岭街道五岭社区,计算机学院“计科先锋”实践团的成员们正挨家挨户地走访调研。“挑战杯”赛场上评委“创新要扎进现实土壤”的启发,让他们毅然走进武汉145个回迁社区。

“智扶银龄”团队在社区现场进行系统调试工作

6000余份问卷、近千次访谈,刻画出老人深陷“数字孤岛”的困境:报修难,活动通知接收难,智能手机界面难懂。带着这份调研结果,他们打磨出“三端协同”AI系统:居民端方言语音识别直达服务终端,社区端智能调度引擎提升响应效率60%,政府端数据驾驶舱为政策精准导航。如今,系统已在23个社区落地,助力上万名老人推开数字鸿沟壁垒。

在咸宁市天城镇的切坡危崖下,工程学院“长江地灾小侦探”团队正给山体做“CT扫描”。他们用无人机对谢家坳村高危边坡进行三维倾斜摄影,完成10年至100年不同降雨重现期边坡稳定性计算,形成了一份详细的风险评估报告,为当地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。

传播科学家精神的课堂互动让青年和少年的成长实现了双向奔赴。湖北阳新县山田小学的操场上,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,孩子们兴奋地仰着小脸。由外国语学院、环境学院等多学科志愿者组成的“山田向阳”实践队,在这里开展了为期21天的“爱心托管班”。

来自6个学院的32名科普志愿者,正穿梭于武汉的大街小巷,深入16个区的252间爱心托管班,带领城市孩子们开启一场“矿物奇幻之旅”。他们巧妙地将铅笔芯(石墨)与玻璃窗(石英)引入课堂:“写出作业的铅笔芯,照亮房间的玻璃窗,科学就在我们身边!”孩子们在“矿物拼图大挑战”中协作,触摸矿物模型,探索地质密码,齐声朗读“守护资源安全”倡议书。

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观察矿物标本

近年来,我校团委以提升青年社会化能力为核心,依托“青社同行”“砺行计划”“长江大保护”等15个特色专项,构建起“思想引领线、基层服务线、专业成长线”三线并进,“国情认知、能力提升、价值塑造”三维融合的实践育人新生态。新时代的地大青年,正在服务国家战略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,厚植情怀、锤炼本领,书写无愧于伟大时代的青春华章。(编辑 李锐欣 审稿 陈华文)

最新动态